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通盘考虑内外部风险挑战,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安全能力,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发展和安全之间是紧密关联的关系。要实现发展与安全间的良性互动,关键是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更少投入、更高效能的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辩证关系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水平安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二者的理论演进经历了从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到“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再到“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渐进过程。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两者的良性互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第一要义是良性互动。良性互动是两个或多个主体间通过良好的正向作用和积极的相互影响,一方的发展能够促进另一方的发展,在互联互促中实现双方共同发展、相得益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辅相成、良性互动,就是以新发展理念和新安全格局深度融合为路径,以人民美好生活和国家长治久安为指向,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发展支撑安全、安全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正向演化过程。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目标,注重系统谋划、统筹兼顾、动态调整,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在动态平衡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
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内在逻辑
高效能治理是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必然之举。当前,国际贸易、技术、产业壁垒高高竖起,国内产业结构深化转型,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同时带来新的技术监管、技术伦理问题。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高效能治理来优化制度供给、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创新活力;高水平安全需要高效能治理来优化治理结构、创造稳定大局、促进社会公平。
高效能治理是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以制度创新和技术革新为支撑,以多元协同为路径,兼顾效率与效益的现代治理体系,旨在以更小的治理成本实现更高的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高效能治理为促进发展与安全的良性互动提供强大的制度优势。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治国理政的制度体系,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高效能治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构建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将多元利益整合进同一治理框架,把制度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与安全良性互动的治理效能。
高效能治理为促进发展与安全的良性互动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高效能治理通过治理制度供给、治理主体协同、治理技术赋能,持续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为经营主体提供可预期的规则环境,使企业敢于加大研发投入,居民敢于进行改善性消费,从而保障经济高效运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要素动能,为高水平安全夯实民生基石。
高效能治理是有效解决“治理赤字”的紧迫之举。治理碎片化、部门分割和权责不清常常导致治理效能不高,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之间形成不了合力,将会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大局,滋生影响高水平安全的风险,加剧发展与安全之间的结构性冲突。高效能治理强调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政策协同,通过系统性的治理制度改革和治理技术革新,提高治理主体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将安全目标嵌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过程,有效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健全现代化高效能的治理体系,着力推进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在同一制度轨道上相互赋能、良性互动。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引领功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党建引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核心保障。把党的领导置于高效能治理的首要位置,以各级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员为先锋力量,激活治理要素,提升多元治理主体的治理素质和治理能力,推动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实现治理机制的高效能运转。
坚持制度创新,构建高效能的现代化治理体系。高效能治理是有效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现代治理模式,治理制度应注重体系性、全面性与协同性。构建“发展—安全”一体化的治理框架,激发市场活力和科技创新动能,统筹经济、科技、安全、民生等各领域的协同治理,推动政策共商、风险共评、责任共担,在发展决策中要嵌入安全评估,在安全治理中留足发展空间。以法治保障发展大局,明确重大产业项目、科技创新平台、区域发展战略的国家安全影响评估,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和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全过程嵌入,建立“安全强制性投入”机制,对关键领域重点企业、高校强制进行安全技术研发、风险预警防控建设,推动经济产出向安全能力的法治化转化。打造多元共治格局,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整体性治理机制,联动产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公众等,建立“韧性供应链”“安全委员会”“应急治理单元”等治理共同体,建立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安全韧性的绩效考核体系,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积聚,使发展每一步都有安全阀托底、安全每一环都内嵌增长源,把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贯穿于整个治理体系。
强化技术赋能,打造面向未来的发展与安全共享动能。数字基础设施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共同底座,数据要素是驱动发展与安全良性互动的核心资源。应依托城市大脑、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构建统一的发展安全数据中台,实现经济数据与安全数据的实时汇聚、交叉验证、联合建模。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模型技术,加强对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等重要数据和能源、航空、气象、网信等重点行业数据的监测、分析,为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生产调度提供最优方案,提前预警潜在风险。直面数字经济等新业态的“发展快、规则慢、风险新”等困境,加强AI+数字监管、区块链+合规存证、智能合约+柔性执法等技术治理创新,实现“发展不失速、安全不失控”的良性互动。将安全业务锚定为发展基础,以数据化、自动化、智能化为关键,完善各层级应急智慧调度系统,搭建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监测平台,加快AI技术在产业链韧性治理中的运用,提高韧性发展智能响应能力。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数字化改革,形成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高效政务服务体系,以数智治理的高效能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安全而澎湃的新动能。
借鉴传统文化智慧,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汇聚力量。高效能治理不是简单叠加行政手段,而是把传统自上而下的政治智慧转化为现代执行力:面对关乎命脉的科技攻关、产业链重塑、风险化解等国家重点领域,迅速集中人财物技优势,形成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攻坚矩阵,以突破一点带动全局。借鉴和而不同的协商传统,把利益相关方置于统一治理框架内,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把治理难题转化为改革议题,把分歧清单转化为共识清单,使每一项政策都获得多数人理解与支持。城乡基层治理要合理定位治理单元,把握治理目标准确性,调动治理主体积极性,深化县域为重点的发展格局和安全秩序,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良性闭环。